您的位置 >> 卫生健康>>阅览文章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治

发表日期:2021/5/18 16:00:27 作者:王玉青 有2123位读者读过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

金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年5月18日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

五、治疗

六、预防措施

 


一、概述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或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1-7岁儿童发病多见,但成年人也会发病。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不仅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以及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4~6天内可痊愈。

 


二、病原学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疱疹性咽峡炎: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其中A16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台湾的研究还发现约10%儿童发生症状性EV71感染,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EV71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元凶)。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①消化道传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②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传播;③生活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牙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三)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疱疹性咽峡炎:人群普遍易感,以1-7岁儿童多见。

 


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

 


 

 

疱疹性咽峡炎


怎样鉴别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在手、足、口、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

 


五、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疱疹性咽峡炎: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但如考虑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

(一)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患儿管理时限为自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接种疫苗: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六、预防措施(疱疹性咽峡炎)

勤洗手:孩子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打喷嚏后,家长或看护人在给孩子接触前,或者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时间超过20秒。

多通风:居室要经常通风,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去。

勤清洁:孩子餐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20分钟或者高温消毒,玩具、地面和家居表面要每周清洁,尿布、毛巾、衣物和被褥要经常换洗和晾晒。

做好隔离: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一般来说,总共隔离2周时间,与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一样;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在此期间内患儿要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相关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