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数组第12周课题组活动
发表日期:2025/1/16 14:50:04 作者:戴笑奕 有167位读者读过
为了在教学中集思广益,11月21日下午,《数学经验课堂背景下低年级学生深度表达的实践研究》校级课题组老师齐聚一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了第12周的课题组活动。
第一节课由袁潞婷老师执教《认识线段》,袁老师从孩子们生活入手,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再进而阐述线段的意义,了解线段的特点。
接下来由周婧老师执教《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学生有之前学习和是9以内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经验,所以周老师教学时以看图说加减法故事引入,让学生基于对故事的理解列式计算。在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游戏活动,学习其余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之后,由戴笑奕老师主持的主题为《践行数学阅读,提升表达素养》的沙龙活动。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方式,“内化—形成—运用”是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数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的重要内涵,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表达素养的基本途径。本次沙龙试图以实际教学为例,从数学阅读入手,把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表达。
戴笑奕老师认为:可以将数学阅读引入晨间、午间,以及课后服务时间段,确保每天的阅读时间,培养数学阅读习惯。晨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 《小学数学趣味阅读》中“知识窗”“故事屋”的内容,读出数学故事之趣;午间,与身边的同学、教师结伴共读教材中“你知道吗?”板块介绍的数学史实,领略数学的魅力;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在数学社团阅读数学发明类材料,体悟数学的用处。保证阅读时间,扩充阅读内容,拓宽阅读领域,让数学阅读与生活如影随形,与学生同生共长。
毛星茹老师提出:在校园、家庭和班级营造数学阅读氛围,通过阅读展示会、阅读分享周、 阅读成果展,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课间活动中与伙伴相约读、共分享;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放下手机、捧起书本,与孩子一起阅读数学绘本、共赏数学故事、共品数学文化;在班级组建“悦读共同体”,与教师、同学共话数学发明、共研数学名题。
袁潞婷老师提出:指导学生预习时 主动阅读教材中的关键问题及提示语,启发思考,展开前置性学习,提供预习情境支持;指导学生阅读数学问题中的文本语段、对话场景、图表信息,读懂数学文本、 数学符号、数学图示,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周婧老师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数学阅读同样需要学生边读边写,反复阅读,做记号、圈画重点和关键词、提问题、写眉批、旁批、 尾批,多感官参与,有效鉴别、获取相关信息,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掌握策略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尹美霞主任认为:数学学习同样可以迁移语文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开展阅读。从语文阅读中汲取营养,以知识内在联系为依据,深入数学文本,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效率,在分析比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阅读时可分步进行:粗读,要求读通顺、读完整,从读懂情境、文本开始,快速浏览,初步了解主要内容及相关信息;细读,重在找重点、抓关键,剔除无关信息,从重要内容中抓取关键点,适当提取和整理;精读,重在明关系、定方法,联系条件和问题,内化 理解,综合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策略。
薛琴芳老师认为: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专题化阅读,如学习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素养出发,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点点蚂蚁盖房子》《谁偷走了西瓜》, 以及数学家柏拉图的故事,等等,将相关的阅读资料作为周推荐篇目,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广泛交流,获得阅读体验。
“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与表达能力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阅读的深入需要数学表达来反馈,数学表达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数学阅读。随着数学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推进,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学习与思考,在交流评论中表达并应用,在反思评价中理解,并将持续助推“思维进阶”和“问题解决”,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