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信组第13周教研组活动报道
发表日期:2025/5/9 9:32:42 作者:王敏 有17位读者读过
为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提升低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025年5月9日,西城实验小学科学信息教研组围绕二年级《认识工具》一课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本节课以“工具的认识与使用”为主题,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一:课堂教学研讨】二年级下册《认识工具》
【课堂亮点】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以“小小工程师”任务情境引入,展示螺丝刀、锤子、剪刀等常见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工具的外形特点,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帮我们做什么?”学生踊跃发言,联系生活实际分享对工具的初步认知。
2. 分组探究,实践体验
学生分小组操作工具,完成简单任务(如用螺丝刀拧螺丝、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教师强调安全规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记录操作中的发现。课堂氛围活跃,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感受到工具的作用。
3. 互动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动画视频展示工具的发展史,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工具时人类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对比古今工具的变化,体会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善。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观察家中工具,并与家长合作完成一项小维修。
【课后研讨】
课后,科学教研组围绕本节课展开研讨,重点聚焦以下方面:
1.低年级科学课的趣味性与安全性:肯定教师通过游戏化设计降低知识门槛,同时建议增加更直观的安全警示标志。
2.学科融合的可行性:提议结合数学(测量)、劳动教育(工具使用)设计跨学科活动。
3.评价方式优化:可采用“星级自评表”让学生反思操作过程,强化学习效果。
【活动小结】
本次教研活动以《认识工具》为载体,展现了“做中学”理念在低年级科学课堂的落地。学生在探究中不仅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组将继续深耕课标,打造更富活力的科学课堂。
【活动二:作业设计研讨】基于《认识工具》课例的科学思维作业设计
【研讨背景】
在《认识工具》一课的教学实践后,教研组聚焦“如何通过作业设计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展开专题研讨。教师们结合新课标要求,探讨了作业的趣味性、分层性和思维导向性,力求让学生在课后延续科学探究的热情。
【研讨内容】
1. 当前作业设计分析
优点:现有作业以观察记录(如“画出你喜欢的工具”)和简单实践(如“用尺子测量文具长度”)为主,贴近学生生活。
不足:作业形式较单一,高阶思维(如对比分析、问题解决)训练不足,部分任务缺乏开放性。
2. 优化方向与案例分享
教研组提出“基础+拓展+挑战”的分层作业框架,并围绕科学思维的四大维度设计案例:
A.观察与描述(基础性作业)
例:选择一种工具,用“3个特点+1个用途”的格式向家人介绍。
目标:强化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B.比较与分类(拓展性作业)
例:将家中工具按“测量类”“维修类”“切割类”分类,拍照或绘图记录。
目标:培养归纳思维,建立工具与功能的关联。
C.问题解决(挑战性作业)
例:提供情境“书包带断了,可以用哪些工具修复?请说明理由。”
目标:引导分析工具的选择依据,渗透工程思维。
D.想象与创新(开放性作业)
例:设计一种“未来工具”,画出草图并描述其特殊功能。
目标:激发创造力,初步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关系。
3. 跨学科作业尝试
结合数学:记录用不同工具(手、尺子、绳子)测量同一物体的数据,对比结果差异。
结合语文:撰写“工具的自述”小短文,用拟人化语言描述工具的心声。
【研讨总结与共识】
1. 作业形式多样化:减少机械重复,增加实践类、合作类、项目类任务。
2. 思维训练显性化:在作业要求中明确提示思维方法(如“比一比”“想一想”)。
3. 评价注重过程: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家长反馈”多元评价,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轨迹。
教研组计划在下一阶段试点分层作业,并收集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设计。
(图文报道:殷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