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信息组第4周教研活动
发表日期:2025/9/26 8:40:32 作者:殷芹 有位读者读过
探索液体奥秘,启迪科学思维
——记西城实验小学第四周科学信息组研究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探索学生科学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西城实验小学科学信息组于9月26日进行了研究课活动。
本次活动分两个环节。首先,殷芹老师以三年级《认识液体》一课为研究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观察和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思维能力,为课题《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

一、 创设真实情境,从“生活”走向“科学”
课堂伊始,殷芹老师并未直接给出“液体”的概念,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帮妈妈挑选调料”的生活情境。讲台上摆放着酱油、醋、食用油、清水和蜂蜜等常见液体。老师提问:“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们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它们都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可以倒在杯子里!”……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液体的基本特征,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的科学第一步,有效训练了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
二、 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中“动脑”
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液体的性质”。老师们为每个小组提供了结构化的探究材料和学习单,引导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展开研究。
“一看一闻”显观察力: 学生们仔细观察液体的颜色、透明度,并学习科学闻气味的方法,培养了定性观察的能力。
“流动比赛”促思考力: 在比较液体流动速度的环节,学生们设计了倾斜木板让液体“赛跑”的实验。他们发现蜂蜜流得最慢,水最快。老师适时追问:“为什么它们跑得有快有慢?”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他们联想到液体的“黏稠度”,初步建立起变量控制与因果推理的意识。
“天平称重”启量化思维: 最让学生感到新奇的是使用天平比较相同体积下不同液体的重量。当发现同样多的油比水轻时,他们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一活动将学生的思维从“定性”引向初步的定量分析,是科学思维的一次重要飞跃。
三、 聚焦思维训练,让“结论”源于“证据”
整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在每个活动后,殷老师都鼓励学生“用证据说话”,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并解释原因。例如,有学生断言“蜂蜜最重”,老师便引导他澄清:“你是说同样一滴蜂蜜重,还是同样一杯蜂蜜重?”从而帮助学生精确自己的科学语言,树立“结论需有证据支撑” 的科学实证精神。
课后,课题组内老师点评道:“《认识液体》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让学生记住了液体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历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论-交流表达’的完整科学探究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论证等核心科学思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升。”
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殷芹教师主持的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整个沙龙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讨:1.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思考力?2.如何在实验和观察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动手”走向“动脑”?3.如何通过评价语言和方式,呵护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科学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如何将“科学思维”这把金钥匙交到学生手中,是每一位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与使命。本次沙龙旨在搭建一个轻松、开放的交流平台,让我们从实践的困惑出发,共享智慧,碰撞火花。